健康小百科

春季養生之道

2011-04-14

春天,是指從立春之日起,到立夏之日止,包括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等六個節氣。
春為四時之首,萬象更新之始,正如《黃帝內經》裏所說:“春三月,此謂發陳。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。人與大地相應,此時人體之陽氣也須順應自然,向上向外抒發。注意保衛體內陽氣,使之不斷充沛,逐漸旺盛起來,凡有耗傷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,此原則應具體貫串至飲食、運動、起居,防病、精神等各個方面。
 
春季六節氣可分
立春(02/04):春為歲首,一年的開始,春氣正式運作,充滿歡喜與希望。
雨水(02/19):冰雪融化,春雨開始降下,漸次告別乾燥節氣。
驚蟄(03/06):氣溫回升,春雷乍響,動物自冬眠醒來,昆蟲則自蟄伏中甦醒。
春分(03/21):晝夜時間長短相等,此後,晝長夜短。
清明(04/05):春暖花開,大地充滿氣清明景,農作開始播種。
穀雨(04/20):雨生百穀之意,雨量增多,稻田開使下秧苗。
 
向古人借智慧
向古人借經取法東方老智慧,幾乎已是全球各領域、跨界整合的必要趨勢。台灣雖然四季氣候不是非常明顯,但並不表示順應四季變化應時養生不重要。
 
春為四時之首,萬象更新之始,正如《黃帝內經》裏所說:「春三月,此謂發陳。天地俱生,萬物以榮。」也就是說春歸大地,冰雪已消融,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,萬物復甦,萬事萬物欣欣向榮,此時人體陽氣也應順應自然,向上向外抒發。因此,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、舒暢的特點,注意保護體內陽氣,使之不斷充沛,逐漸旺盛起來,尤其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。春季應如何保養陽氣呢?《黃帝內經》裏曾明確指出:「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」,意謂春天是風氣主令,雖然風邪一年四季皆有,但主要以春季為主,故又說「風者,百病之始也」,許多疾病的發生,常常與風邪相關連。春季養生的關鍵就是要防風。其實現代醫學也很重視氣流,即風與健康的關系,因為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、能量消耗、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。儘管風邪能使人產生不少病理變化,甚至是疾病,但畢竟春天是給萬物帶來生機的季節,正確養生,方能使身體更健康。
 
首先要遵守《黃帝內經》裏提出的「春夏養陽」的原則。也就是說,在飲食方面,宜適當多吃些能溫補陽氣的食物。好比韭菜,雖然四季常青,終年供人食用,但以春天吃最好,所謂「韭菜春食則香,夏食則臭」指的正是這個當令時節,而韭菜性溫最宜人體陽氣。再來春季飲食調養宜多食甜少食酸,唐代藥王孫思邈說:「春日宜省酸,增甘,以養脾氣」,脾胃是後天之本,乃人體氣血化生之本源,脾胃的氣健壯可使人延年益壽。但春為肝氣當令,肝功能較易偏亢,根據中醫五行理論,肝屬木、脾屬土,木土相剋,即肝旺可傷及脾,影響脾的消化吸收功能。中醫又認為,五味入五臟,如酸味入肝,甘味入脾,鹹味入腎等。若多吃酸味食品,能加強肝的功能,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,這樣就會大大傷害脾胃之氣。有鑒於此,在春天,人們要少吃些酸味的食物,以防肝氣旺;而甜味的食品入脾,能補益脾氣,故要多吃一點。
 
春天由於陽氣升發,正是推陳出新的時期,溫暖多風,因此非常適合細菌、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和傳播,故外感熱病較多,在此種情況下,就要吃點能補充人體正氣的食物。哪些食物在春季多吃好呢?除了韭菜還有山藥、紅棗、枸杞、綠色青菜等,多食可使人體元陽之氣充沛,增強人體抵抗力免疫力,不易在春天發病。尤其經過冬季之後,較普遍地會出現纖維素、微量元素等攝取不足的情況,如常見的口腔炎、口角炎、等或某些皮膚病等現象,這些都是可以透過食補食療而避免的最佳食材。
 
睡眠部份《黃帝內經》指出「夜臥早起,廣步於庭,被發緩形,以使志生」,意謂春天人們可以晚一些睡,早點起床,以適應自然界的生發之氣。《千金要方》中,更主張春時衣著宜「下厚上薄」,既養陽又收陰。
 
一年之計在於春,春天萬物生發,保持好心情愉悅生活,相信更能使生活調養更平衡自在,因為養生不只養身更要養心,不是嗎?

返回列表